第三十六章 军情紧急

“纸壳火药?”范景文满脸疑惑,他拱手向崇祯皇帝问道:“陛下,臣驽骀,未能洞悉,请陛下明示。”

崇祯皇帝眼中闪过智慧的光芒,他耐心地解释道:“爱卿,想象一下,若将铅丸与火药封装于同一纸筒之中。装填之际,只需撕开纸筒,火药与铅丸便可一并填入,此举既确保了火药的量,又提升了装填之速,岂不妙哉?”

范景文闻言,心中豁然开朗,他立刻拿起火铳,开始按照皇帝的设想尝试。在崇祯皇帝的细致指导下,他很快掌握了技巧。

然而,他很快意识到,弹丸与火药必须适当隔离,以保证气密性,同时,纸筒的质地也需恰到好处,既不能过硬,也不能过软。

经过一番尝试与调整,范景文终于制成了满意的纸壳火药。他激动地向崇祯皇帝展示成果:“陛下,若此法能普及于我大明军队,战斗力定能大增!”

崇祯皇帝听后,满意地点头:“甚好,立即安排匠人制作,并配发给守城将士测试。”

范景文领命,却面露难色:“陛下,工部匠人繁忙,短时间内难以大量制作。”

崇祯皇帝沉思片刻,明白纸壳火药的制作需精细,便决定:“火铳和鸟铳的纸壳火药由工部和内廷兵仗局共同负责,至于手雷,技术要求不高,只需确保装药量,交由内廷制作便可。”

“臣领旨。”范景文恭敬地回答。

崇祯皇帝对守城士兵的温饱问题亦非常重视,立即命令内阁督促兵部和户部解决。

当崇祯皇帝回到乾清宫,夜幕已降临。王承恩手持邸报在殿外等候:“皇爷,邸报已备好。”

崇祯皇帝接过邸报,审阅后对王承恩的效率表示满意,但觉得邸报的标题和时效性有待提升。考虑到次日早朝的事务,他决定留出头版头条的位置,待次日再行印刷。

王承恩刚离开,王之心匆匆来报:“皇爷,奴婢有事启奏。”

“讲。”崇祯皇帝简洁回应。

“陛下,国公府已被围困一日一夜,现请陛下示下。”

“行刺朕的凶手,确定是朱纯臣无疑?”崇祯皇帝追问。

“回陛下,虽无人证,但物证确凿。”王之心答道。

“撤回国公府的围困,让番子去兵仗局帮忙。将朱纯臣和证据移交刑部,三司会审后再定。”崇祯皇帝果断下令。

王之心领旨欲退,却被叫住:“王之心,你在国公府收了多少银子?”

王之心一惊,支吾道:“陛下...奴婢并未索要,是定国公硬给,奴婢无奈收下。”

崇祯皇帝冷笑:“被迫受贿?”

王之心跪下,磕头:“奴婢惶恐。”

“朕不管你收了多少。从今日起,九成上交国库,剩下的一成你自己留着。”崇祯皇帝威严地说道。

王之心愣住,随后磕头:“奴婢遵旨,愿将所有银子献给陛下。”

王之心仍欲表达忠诚,却被崇祯皇帝温和的微笑所打断。皇帝的语气坚定而真诚:“朕非恐吓,所言皆出自肺腑。如今朝廷,能办实事者寥寥无几。”

他稍作停顿,目光如炬,继续道:“朕不惜金银,只求为朝廷带来裨益,再多投入亦在所不惜。”

王之心被这突如其来的话语惊得愣在原地,心中波澜起伏。他未曾想过,皇帝面对自己的贪腐,不但不予惩处,反而提出九一分成的方案。

这真是皇帝应有的举措吗?

但崇祯皇帝并未在意王之心的疑惑与震惊。他心中已有宏图,这图需要巨额资金支撑。而王之心,正是计划中的关键棋子。他擅长聚财,若能为皇帝所用,将成为计划成功的重要因素。

皇帝轻轻摆手,说道:“去吧,朕有些乏了。”

王之心如梦初醒,步履蹒跚地离开乾清宫。仰望星空,心中却是混沌一片。他自打一巴掌,痛感让他确信这不是梦。

手捂红肿面颊,嘴角却勾起一抹笑意。他明白,自己将踏上一条新路——一条可以明目张胆聚财的路。

王之心离去后,崇祯皇帝悠然前往坤宁宫,享受晚餐与闲暇。

清晨,皇极殿上,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端坐龙椅,目光扫过群臣。早朝严谨有序,分为四部分。

首先是接见官员环节,但崇祯皇帝跳过,他更关注边关军情。

他询问兵部尚书李邦华是否有急报。李邦华轻咳后奏道:“陛下,今晨三封急报。刘芳亮派轻骑两千往天津,似追太子。居庸关下,李自成先锋至,唐通坚守。辽东吴三桂、王永吉奉旨勤王,预计十六日抵山海关。”

崇祯皇帝听后,眉头紧锁,沉声问群臣:“诸位爱卿,对此三急报,有何见解与建言?”

内阁首辅李邦华挺身而出,声如洪钟地奏道:“陛下,太子已远离京城,刘芳亮难以追赶。但当前急务,乃是紧盯刘芳亮主力,若其有逼近居庸关之势,必须立刻调兵遣将,予以拦截。否则,唐通与居庸关危矣。”

李邦华的直言,直击崇祯皇帝的内心。京城兵力空虚,如何抵挡刘芳亮的数万大军?若真有人能挡,他又怎会下旨让唐通撤离?

朝堂之上,李邦华话音刚落,一片沉寂。众臣仿佛达成默契,既不支持,也不反对。李邦华回首扫视,眼中闪过失望与愤怒。他心中叹息:这些朝臣,何其不堪!

崇祯皇帝轻轻一笑,试图缓解紧张气氛:“诸位爱卿,不必过于忧虑。若刘芳亮进攻居庸关,朕已有计策。唐通会按朕之意,弃关回京,助朕守城。”

李邦华深知局势严峻,继续进言:“陛下,关宁军虽行进缓慢,但必能在流贼攻城前抵达京城。只是……”他话锋一转,语气中透露无奈,“陛下,吴三桂此人,非我辈所能信任。他名为勤王,实则观望。若李自成败退,他或可追击;若李自成得胜,他必会另寻出路。”

崇祯皇帝面带笑容,心中却如明镜般清楚。吴三桂,这个政治投机者,他等不到。

他站起身来,望向李邦华:“爱卿,流贼之祸,根源何在?”

李邦华沉声道:“天灾所致,百姓饥寒交迫,遂起反抗之心。”

“那何处灾情最为严重?”崇祯追问。

群臣抬头,眼中带着不解与讥讽。这还用问吗?

户部尚书方岳贡上前一步,恭敬地答道:“陛下,除广东、福建、云南外,余下各省皆受旱灾影响。尤以山西、陕西、四川最为严重。”

崇祯微微颔首,心中回忆起明末旱灾情况。他深知,此时正是国家危难之际,必须做出决断。

他环顾四周,目光坚定:“既然各地皆受旱灾之苦,朕决定即日起免除全国一年田赋,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。”

此言一出,满朝文武皆震惊失色。他们不敢相信,崇祯皇帝竟然会做出如此惊人的决定。

方岳贡面色惨白,跪倒在地:“陛下,此举万万不可啊!此乃国家大事,岂可轻率决定?一旦免除田赋,朝廷将入不敷出,届时兵无饷、将无粮,国将不国啊!”

李邦华也急忙进言:“陛下三思!朝廷每年用度庞大,如今再免田赋,必将导致财政崩溃。届时内忧外患,国家危矣!”

$(".noveContent").last().addClass("halfHidden");setTimeout(function(){$(".tips").last().before("点击继续阅读本小说更多精彩内容,接着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