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章 如何在演艺圈中成为话题?

人大跌眼镜,而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——大部分预算都用于支付“小鲜肉”的高额片酬,留给其他制作环节的资源捉襟见肘。难怪最终落得“烂片”之名。

许多“小鲜肉”粉丝无法忍受被愚弄的感觉,而其他参赛者则表现各异。有人被《湄公河行动》的胜利深深震撼,也有人心中暗生妒意,认为叶临安华的成功不过是依靠强大的背景与宣传手段。在他们看来,自己拍摄的才是符合当下潮流的作品,理应获得更多人的喜爱。因此,对于这样的结果,他们并不满意。当然,也不乏敬佩之情,正如王堡强,他始终认为叶临安华的《湄公河行动》是最具禁毒精神的佳作,作为草根出身的他,始终保持着谦逊与努力的态度,深知转型为导演之路不易,唯有真才实学才能走得长远,仅凭流量并非长久之计。对于《湄公河行动》的胜出,他由衷感到欣慰。

现场的观众同样情绪高涨,他们从一开始就看好《湄公河行动》,若奖项落入那些“小鲜肉”手中,将是难以接受的结果。如今,叶临安华的获奖让大家悬着的心终于放下。“这个结局真是太好了,这些日子我一直提心吊胆,现在终于可以安心了。”一位观众感慨道。“哈哈,我也是,尤其是影片刚上映那几天,《湄公河行动》几乎无人问津,我真是急坏了,这么优秀的电影竟然无人赏识,我甚至开始质疑是我的审美出了问题,还是大众的口味变得难以理解了,明明有这样一部既优秀又富有意义的电影,人们却偏偏选择那些无脑、毫无营养的影片?还好,正义最终得以伸张。”另一人附和道。“没错,《湄公河》本身就是一部杰出的作品,我对叶临安华一直充满信心,他的成功是我们影视行业的一束曙光,这样的成绩狠狠地给了那些依赖‘颜值’的主流电影一记耳光,让他们明白,靠脸吃饭是不会有未来的。”又一人补充道。

面对满场对叶临安华及其电影的赞誉,一直致力于贬低《湄公河行动》的郭叶明内心五味杂陈。然而,事实胜于雄辩,叶临安华的非凡成就有目共睹,不仅在票房上力压群雄,更是对“小鲜肉”文化的一次有力回击。尽管他内心充满了不甘与嫉妒,但《湄公河行动》的成功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,它以一种堂堂正正的方式,向世界展示了才华与实力的价值,远胜过任何浮夸的外表。

第十六回荣誉加冕,奖金丰厚!

叶临安华的电影作品在央妈卫视的颁奖典礼上摘得了最高荣誉——最佳影片奖,这一成就如同众星捧月,不负众望。

这位新生代导演,犹如一匹黑马,从众多偶像派演员的包围中脱颖而出,其名声因此响彻云霄。他的电影不仅在艺术层面取得了成功,更是在社会层面引发了巨大的反响。连国家的大力宣传都未曾达到的效果,叶临安华凭借一部电影做到了。它让毒品防治这一话题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焦点,几乎掀起了一场全民参与的反毒浪潮。叶临安华做到了连政府都难以企及的成就,这无疑让同行们既羡慕又不乏嫉妒。

而在中宣部的办公区内,同样的直播画面正在被密切关注。领导层目睹了叶临安华的荣耀时刻,纷纷激动地为其喝彩。其中,中宣部部长李建国更是难掩喜悦:“真棒,果真没看走眼,小叶确实有两下子,能在诸多主流电影中独树一帜,夺得最佳影片奖,真是给我们宣传部增光添彩了!”

曾经参与《湄公河行动》讨论的领导们,对这一结果也是极为满意且感到震撼。“确实,叶临安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。起初,我们还担心片中的暴力场景可能会影响影片品质,甚至引发观众不满,没想到竟产生了如此积极的社会效应。”一位领导感慨道。

“这都多亏了部长的英明决策,若非保留那些关键场景,恐怕达不到如今的影响力。毕竟,《湄公河行动》旨在通过贴近现实的场景和情节宣传禁毒,唯有此,才能让观众深切体会到禁毒斗争的紧迫感。”另一人补充。

“我早料到叶临安华会有所作为,不论是剧本创作,导演技巧,还是角色塑造,他都拿捏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