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9章 儒皮法骨

跟聪明打交道就是格外轻松。

突然,朱五四灵感上涌,朝着刘伯温笑着道:“小刘,不知对于当下的儒家如此看待?”

刘伯温听完脸色一变,对于眼前的老人,自然不会无故提及此事。

既然提到,自然是有了不同的看法。

只是,当下儒家越然在外,又有无数门人。

关系网更是密不可集,只要是门阀世家,那家跟儒家没点关系呢?

“自汉武独尊儒家后,儒再无对手,至今千余年,门人弟子早已遍布天下,成了无形中的庞然大物。各朝官员,十有**皆出于儒家门人。”

听到如此的数据,朱五四不由的有些无奈,这真的是触目惊心啊。

“小刘,其实儒家最适合的是当师者,传业授惑,而不是参与朝庭政治。以他们的那一套治国,国将不国,灭亡是早晚的事。偏偏他们一直不自知,还一直在坚持。”

这话也就是朱五四敢说,聪明人都看的懂,但却不会说出来。

因为儒家他们得罪不起,就如同北元,他们的确活跃于朝堂上。

仁义道德有用,那这世间那还会有杀伐呢?

“老爷子,精通儒家的人,的确是可以做为师者。名正言顺,无人敢挑其毛病。”

看看,会说话的人,真让人挑不出毛病,又顺了自己的意思,还不得罪儒家。

偏偏朱五四不想给他那么容易蒙混过关。

“小刘,你有些不道德啊,偷换概念都用上了。”

我那也得有那资格畅所欲言啊,一旦外传,他将会成为众矢之的。

他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。

“老爷子,儒家超然于外,是王朝没的选,需要依靠他们门人子弟治理地方,将帝国输送人才,才能让地方官府运转起来。”

这就是儒家能长久不衰的原因。

“小刘,一国之命脉被一学说拿捏,你觉得帝国能长久的了吗?在我看来,大国风采,当自力更生,更得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。”

“大明更得开设自己的文脉。”

说完深深的瞥了刘伯温一眼,一脸凝重的道:“为天地立心,为生民立命,为往圣继绝学,为万世开太平。”

听到这句话,刘伯温承认,能做到如此地步的人,才是真正的圣人。

当下的儒家已经不是孔子时期的儒家了,孔子才是真正的师者,有教无类。

但现在的儒家追求的是权势,他们只是披着儒这一大义而已。

“老爷子,基的格局终究小了啊。”

说完,不由的感叹道:“但大明初立,想要做到,谈何容易啊。”

朱五四听完不由的莞尔一笑。

“小刘,有志者事竟成。在我看来,世上无难事,只怕有心人。手握天下权柄,还玩不过一群只会谈仁义道德的腐儒吗?”

的确,皇权至上的当下,只要手握重兵,天下无不可办之事。

即使儒家,面对着当朝强势之君,也得退避三舍。

当年汉武帝敢独尊儒家,那是他能驾驭的了。

但他却没想过,后世皇帝却驾驭不了儒家,反而成了制衡皇帝的存在。

“老爷子,秦以法治国,都说汉承秦制,后面却是独尊儒家。你觉得治国论,儒法之间谁更适合呢?”

这点倒是难为不了朱五四。

“法家以人性本恶,以刑束之。儒家以人性本善,以仁义道德束之。但在我看来法只是底线而已,道德却是没下限。”

“在我看来,儒皮法骨融合才是最佳的治国论。”

“对内行王道,对外行霸道,此乃帝皇之道!”

今日对于刘伯温来说,可讳是开了眼界。

被朱五四狠狠的上了一课,各种新颖的说法不间断,更是让他无从反驳,精僻无比。

“老爷子,你说的这些,虽然没有实施过,但以道德赌人性,这本就成约束不了任何人。要知道,这世上只圣人只有那几个而已啊。”

朱五四听完笑了笑道:“哈哈,小刘,律法人人平等,限制着所有的人底线,比起用道德去束缚着人的底线。”

“你想像一下,一个坏人,会怕法,还是儒呢?”

刘伯温摇了摇头道:“老爷子,说这些多,你是想削掉儒家的超然地位吧?”

朱五四点了点头道:“北元儒家都能心安理得的为其提供人才。这就证明着,儒家的本性只看重于权势,而不会管华夏人的生死。”

听到这话,刘伯温沉默了,这是事实。

有了此开头,一旦王朝混乱,儒家带头投降,地方官府都是他们子弟,那根本就没法祇挡。

“老爷子,儒家传承至今,底蕴无数,没有十足把握,还需从长计议。”

“一切书籍皆由朝庭审核才能流通于市,朝庭开启蒙学,县学,郡学,帝国大学。所有教材由朝庭出版,指定内容。”

果然,都是早有计划的,看来此次变革不可小覤啊。

将会有无数的人倒在场变革风波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