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07:这部剧是要封神嘛?

“涨这么多潜力?!”

楚天望着自己如今可以随意分配的潜力点,惊叹不已:“如果只有1、2点潜力,加1、2点属性,那最好是加智商,高一点也是高。

而1、2点属性分配到其他地方,比如创作能力,比如数学,物理什么的,微乎其微,几乎不起作用。

2点数学能力,跟4点数学能力,都是没啥用的程度。

所以加智商是最好的。

但没想到,多这么多属性点……

那可选择的就太多了……

我要重新审视一下。”

楚天望着可选择的,五花八门的属性,陷入沉思。

以及。

在等待着,看还会不会来更多潜力。

与此同时。

审片室。

大明王朝1566,第一集结束后,得到审核人员一致欣赏,认为是一部不错的,有质量有深度的电视剧。

旋即,他们立刻开始审核第二集。

第二集。

皇孙降生。

嘉靖皇帝让张居正等裕王(皇子)的人前去贺喜,实则支开了他们。

电视剧由此显示出,朝廷里的两方势力。

严党,裕王。

他们在明争暗斗。

裕王一方,希望扳倒**至极的严党。

仅仅第二集,各方势力就划分清楚,使得这部剧的看点又提升一层。

在裕王府。

裕王和一众内阁重臣在讨论刚刚决定的,改稻为桑的国策。

他们认为,这明面上利国利民的改稻为桑国策,实则很可能被严党的人趁机土地兼并,祸害百姓。

而浙省是严党麾下的人,胡宗宪担任总督兼巡抚,一手控制。

简直就是铁板一块,只能任凭严党为非作歹。

然而在讨论中,他们却从这铁板一块中,看到了希望。

那就是胡宗宪虽然是严党的人,可是在大是大非面前,还是拎得清的。

认为可以争取胡宗宪。

于是裕王府决定派人去浙省,找机会向胡宗宪进言,将这铁板一块给撬开,并最终扳倒严党。

这场裕王府的讨论,更显示出这部电视剧的质量之高。

“剧本有点复杂啊。”

“不是剧本复杂,而是现实就是利益交织,错综复杂……是以往的电视剧太简单,太幼稚,在拍摄历史剧或架空历史时,创作者眼里往往只有单纯的官位,权力等等,却看不到支撑着官位、权力存在的基础,所以以往历史剧像浮萍般,经不起推敲,还幼稚……而这部电视剧就很扎实了。”

审核人员们讨论。

许多比较普通的电视剧,里面的权力斗争,往往是,某大臣干了坏事,主角将其曝光给皇帝知道,皇帝大怒,拿下!大家鼓掌,皆大欢喜,主角又扳倒一位敌人。

至于其他的,什么粮食,土地,钱,这些不可忽视的,最关键的内容,则仿佛并不存在,仿佛取之不竭,用之不尽,整个朝廷都不会为之发愁。

而人物更是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。

在这种情况下,这部剧里的斗争,着眼于最重要最关键的土地、钱粮,就显得格外有趣了。

而这部剧里的人物也很真实,立场虽然是严党,在大是大非上却有可能另一番情况,使得这部剧更真实更有深度,却也更复杂了。

这得到了审核人员们的好评。

楚天那边。

【自由分配潜力 1。】

又涨了。

审片室。

电视剧继续播放下去。

裕王府一众人的猜测不幸言中。

改稻为桑,一经推行,就给百姓带来灾难。

断水踏苗,欺压百姓。

不管百姓有没有饭吃,不管百姓死活。

改成桑田就完事了!

至于改完后,百姓上哪弄粮食吃饭?

不管。

这自然引起百姓们的反抗。

带兵马在现场踏苗的知府,此刻下令抓住了那些敢于闹事的稻农,桑农。

并义正言辞地,说出了极其经典的话语。

知府:“改稻为桑,乃是国策!

上利国家,下利你们。

我就不明白了,这天大的好事。

为什么就是推行不下去?!”

这么厚颜无耻的话语。

使得审核人员们一阵无语。

改稻为桑,粮食呢?百姓改完后没饭吃,还叫天大的好事?

而接下来。

这位知府的话语,更是有趣。

知府:“今天居然还聚众对抗!

现在我明白了,原来是有倭寇在煽动!

继续踏苗!!”

百姓不想改稻为桑,是因为改完后没饭吃。

那正常解决方案,应该是解决百姓吃饭问题。

改完后,依然能吃饭,能挣钱,那自然就不会对抗了。

而这位知府,并不是这么操作的。

而是将这些想吃饭想挣钱,想活下去的百姓,直接打为倭寇!

这么惊天的操作。

使得审核人员们又是不由得有些不自在。

这部剧里的操作和内容,如果播出,真不会被人胡乱联想么?

剧是好剧,还有深度。

但真敢过审么?

电视剧内。

这时候。

戚继光出来主持公道了,这位人人皆知的民族英雄,此刻阻止了踏苗的行为,并鞭打了那些踏苗的兵卒。

然后强行带走了所有兵马。

只留下知府等人,面对愤怒的百姓。

看来这部剧里,还是有好人,有公平正义存在的。

而知府浑然不惧,自己是朝廷的官员,且是来执行国策的,百姓敢对抗,那就是跟朝廷为敌,吓住了百姓。

然后知府将这些百姓扭送去总督衙门,让上面的大人来决定,要不要以倭寇罪名,处死这些闹事百姓。

画面一转。

江南织造局。

总管太监杨金水,跟西洋人签订了丝绸贸易订单。

年底前交付50万匹丝绸,收入750万两银子。

这无疑可以解决国库亏空的重大问题,无疑也正是皇帝此刻最为关心的事情,一等一的头等大事。

浙直总督兼巡抚,胡宗宪,最终拍板同意此贸易。

而此时,抓住一群闹事刁民之事,也传到了胡宗宪耳中。

他即刻前往处理。

在总督衙门外。

胡宗宪确实如裕王府等人此前猜测那般,大是大非面前是拎得清的,不能仅以其严党立场来判断此人。

他没有伤害那些百姓,而是从后门进入衙门,与众多官员议事。

这部剧里,错综复杂的情况。

也在此刻的议事中展现了。

欺压百姓,就是该被拿下的坏人了?

此刻道出欺压百姓的,让人为难的原因:

“四个月过去了,改稻为桑只进展不到两成。

内阁几天一个急递责问我们。

这才叫马知府他们赶着去干。

生意谈好了,年底丝绸就要交齐。

可却产不出这么多丝。

办不好。

到时候恐怕就不止是内阁问责了。

皇帝一路责问下来,不是撤差就能了事的。”

这复杂情况,给审核人员们看沉默了。

改稻为桑,祸害百姓。

不改,跟皇帝交不了差。

得罪百姓,还是得罪皇帝?

无疑是得罪百姓,是更合适的选择。

所以欺压百姓,他却是一件万不得已,不得不如此的行为了。

欺压百姓,也有十足的道理了。

这复杂情况…

与以往普通历史剧里,啊你这个贪官我砍了你大快人心,截然不同。

看多了那些平庸的剧,这部剧真是处处使人眼前一亮。

于是。

祸害百姓的,反而在此刻站住了脚,责问道:“谁叫戚继光调走兵马的?

那些兵马就是为了防止刁民闹事!

调走兵马,就是在阻止皇帝的国策!”

欺压百姓,有理!

帮百姓,有罪!

电视剧演到这里,似乎欺压百姓,成了一件必须干的事情,是唯一解决目前困境的方法。

然而,这部剧并没有止步于此。

而是继续更深层次地讨论了起来。

总督兼巡抚,胡宗宪,此刻开口道:“是我要求的。”

现场一静。

此处官位最高之人要求的?

大家责问,显然也是不敢为难他的。

而胡宗宪,也在几个问题中,逐渐展现出了,改稻为桑中,不能欺压百姓的,更深层次的困境。

胡宗宪询问道:“以官府名义,向米行上的米市,借贷一百万石粮食。

借到多少了?”

得到答复:“很少,都说缺粮。”

胡宗宪:“从外省调的粮呢?”

答:“和往年一样,一粒也不愿意多给。”

说到这里,问题已经显而易见了。

胡宗宪将整件事讲清楚,道:“这就清楚了。

我是浙直的总督,又兼着巡抚。

朝廷要降罪,都是我的罪。

百姓要骂娘,该骂我的娘。

改稻为桑是国策。

必须改。

可桑苗今年只能养两秋蚕。

嫩叶产的丝,换不回口粮。

官府不借贷粮食。

只叫稻农把稻田改了。

秋后便没有饭吃,就要出反民。

每年要多产三十万匹丝绸。

一匹不能少。

可如果为了多产三十万匹丝绸,在我浙省出了三十万反民。

我胡宗宪恐怕一个人头,是交代不下来的。”

事情解释到这里。

电视剧内的困境,又达到一个新高峰。

这已经不是得罪百姓,还是得罪皇帝的问题了。

得罪皇帝,当然降罪。

得罪百姓就不降罪了?

改稻为桑,百姓没饭吃,就要反。

造反后,皇帝依然要降罪。

所以目前困境是……

得罪皇帝,降罪。

不得罪皇帝,一样降罪。

怎么选都是死。

已经处于绝境当中。

“这剧讨论的有点深啊。”

“第二集啊,这才第二集,就展示了这种艰难困境么?上来就这么有意思,后面能维持住么?”

“展示了一个,并非是非黑即白,非此即彼的,很真实,很精彩的环境状况,这太绝了,是我个人看过的,最佳的历史剧。”

“仅仅两集,已经远超不知道多少历史剧了。”

“功底很深啊……”

审核人员啧啧称奇,然后赞扬起一旁的楚江潭。

另一边。

楚天这里。

【自由分配潜力 1。】

【自由分配潜力 1。】

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暴涨潜力,反正美滋滋。

而这部剧的精彩,还没有结束。

困境是展现了。

智慧呢?

一群人围着一个问题发愁,哭喊?

并不是。

胡宗宪在这样的困境中,开始展现智慧,拨茧抽丝地解决问题:“把抓的人都放了。新安江各个堰口立刻放水。”

先安抚百姓。

然后胡宗宪表示,会将目前的情况写成奏疏给朝廷。

请朝廷督促邻省调粮。

衙门现在立刻向米行借贷催粮。

所有的借据,胡宗宪加盖总督衙门的印章。

胡宗宪:“运河上每天都是运粮的船,有借有还,为什么就借贷不到?

不愿借粮的,以囤积居奇问罪。

逼他们,总比逼百姓造反好。”

这一顿操作下来。

审核人员们纷纷诧异,敬佩。

刚才那种怎么选都是个死的困局。

胡宗宪居然一步步,给它都解决了,找到了非常合适的方案。

这部剧里,既有真实的人物,真实的问题,真实的困境,也有真实的智慧。

对这部剧的质量,还要再提高几层去看。

好剧,难得的好剧。

电视剧内。

另一边。

严党得到了胡宗宪的奏疏。

首辅严嵩之子,严世蕃,他此刻愤怒地回家,向严嵩抱怨:“什么无田则失民,失民则危国。

冠冕堂皇,危言耸听!

我看就是他胡宗宪怕失了自己的前程,想给自己留退路!”

短短几句台词。

立刻使得审核人员们感受到,严世蕃这个角色的愚蠢与傲慢。

胡宗宪基于现实去解决问题,防止灾难,在严世蕃眼里,居然是胡宗宪在危言耸听,甚至认为胡宗宪不够忠心于严党,想留退路,乃至于投靠裕王了。

寥寥几句台词。

严世蕃的愚蠢形象就立了起来。

可见创作功底。

更是让人佩服,楚江潭的才华。

电视剧内。

严嵩则开口了:“胡汝贞(胡宗宪)不是这样的人。论人,论事,都要设身处地。”

又可见创作功底。

又是几句话而已,严嵩老成持重,沉稳的形象就立起来了。

也解释了,为什么严世蕃那么愚蠢,严党却那么强大。

正因为有严嵩的这份沉稳与智慧。

而严世蕃这个角色,实在是带不动。他完全不相信严嵩的判断,反而还跟严嵩抬杠,一定认为胡宗宪有问题。

而胡宗宪的这封奏折。

因为浙省有裕王的人。

这奏折是瞒不住的,势必会被皇帝看到。

而严嵩认为,奏折内的问题确实很严重,不可不考虑,再加上皇帝也势必会看到,那就让皇帝看到吧。

不过也又使用了一番手段,让这奏折在皇帝去裕王府时上奏皇帝,在裕王面前,皇帝给出什么旨意,今后都没隐患,且裕王若想让张居正等人掣肘,这时候不说,往后也就不敢再说了。

算是将风险尽量降低了。

再次显示出严嵩的智慧。

同时对这份手段的解释,也稳住了那不太聪明的严世蕃,以防他擅自做主,没遵循计划将奏疏给皇帝看。

几句话,又凸显出严嵩这个角色的智慧跟严世蕃的愚蠢,创作功底再次让人佩服。

第二集至此结束。

另一边。

楚天盘点着自己收获的潜力点数。

目前已经收获7点潜力。

楚天也想到了,该往哪加点数。